Netflix超自然全新影集《3 體》將於2024年3月21日正式上線首播,其原著小說《三體》(The Three-Body Problem)在全球熱銷三千萬套,是科幻迷必讀的長篇小說作品。不論你是否看過《3 體》影集,我都推薦你找機會翻閱《三體》原著。
本文雖長但絕對無雷不劇透,請放心服用。關於《三體》,你應該知道的五件事:
______
雨果獎被譽為科幻界的諾貝爾文學獎,《三體》拿下雨果獎的的指標性意義
▌亞洲人首次獲得雨果獎
2015年第七十三屆雨果獎在美國華盛頓州舉行的「世界科幻小說大會」上揭曉,中國作家劉慈欣憑藉《三體》第一部獲得「最佳長篇故事獎」,這是亞洲人首次獲得世界科幻文壇最高榮譽之稱的獎項,劉慈欣本人並未親自前往美國領獎,而是由小說的英文譯者劉宇昆代表領獎。
令人稱奇的是,這個獎項是由史上首位在台灣出生的太空人,現役NASA太空小組成員Kjell Norwood Lindgren林哲倫博士宣讀,他在遠離地球表面400公里,有不同國籍齊聚的國際太空站,傳回螢幕訊號來公佈這個獎項。一時所有的中國人都在網路上搜尋誰是劉慈欣。
劉慈欣的作品能從中國走向國際,除了其作品在科學和哲學維度上展現出超脫於西方科幻的視野,在於它並未迴避中國歷史和社會當中的一些爭議,更重要的是,#此作品並沒有以一個西方意見者的高等姿態來評判這一切。
BBC撰文評論
想來《三體》這種冷門的科幻小說,又涉及敏感的文革話題也是從海外紅回中國境內,自此三體熱潮在全球藝文愛好者間引爆!
▌什麼是雨果獎?是那個寫悲慘世界的雨果嗎?
說是科幻界的諾貝爾文學獎對雨果獎,甚至對我其實是種「拿蘋果跟橘子比」的比喻,可是沒關係的,都一樣,都是國際性的獎項,不需要跟一般人分析這麼多!但你們不一樣,哪裡不一樣?雨果獎的提名邏輯與內涵和諾貝爾獎完全不同。
首先,雨果獎以創辦第一本科幻雜誌的Hugo Gernsback雨果根斯巴克命名,不是你以為的法國大文豪雨果!但人家是科幻之父還是大發明家,還是無線電發展的先驅。我附上他的照片讓大家瞻仰百年前企業家兼發明家的風采。
再來,其獲獎名單由世界科幻協會評選。雨果獎的作品通常被認為具可讀性和影響力,更能代表科幻迷文化。
然後,雨果獎是一個從提名到獲獎百分百由讀者投票決定的獎項,完全沒有評審。提名和投票需要花錢註冊世界科幻協會的會員,註冊一個會員40元美金,不是五毛,你各位想想2015年願意註冊並且投票的讀者一定是真愛粉,而且往往都是科幻小說的硬核讀者,累積了大量的科幻小說閱讀經驗。
獲得科幻鐵粉的認可對於《三體》本身實至名歸,甚至可以說毫無意外,但在北美獲獎,頒獎人與頒獎的儀式,才是讓一般讀者開始對於這三部曲產生好奇,讓《三體》從科幻小說的領域破圈到一般文學愛好者。

▌來自Amazon,口碑爆棚的真實評價
我節錄一下所謂科幻硬核讀者在Amazon獲得最多有幫助的推薦,對於《三體》的評論給各位參考:
-
我讀科幻小說已經四十多年了。 我想在那段時間裡,我對各種類型的科幻都有廣泛的接觸。 幾年前,在短暫的停頓之後,我又重新投入其中,專注於一些較新的作者,並對我的大部分選擇感到非常滿意。 我試著閱讀了大多數雨果獎和星雲獎得主的作品,這樣做之後,我想我對何為優秀的科幻小說有了相當的了解。 綜上所述,我強烈認為《黑暗森林》可能是我所經歷過的最好的科幻作品。
-
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三體》(The Three Body Problem)是一部非常好的作品,但最終是三部作品中最不吸引人的一部。 《黑暗森林》是我讀過的最好的書。它包含了人類學,社會學,哲學和傑出的科學小說概念和場景的元素。
-
無論如何,這是我所讀過的最好的科幻系列小說 : 比Foundation的作品更複雜、更吸引人,比Dune小說更平易近人、更令人愉快。 如果一個20歲的年輕人問我從哪裡開始讀科幻小說,我會告訴他Foundation和阿西莫夫的其他作品。 如果一個40歲的人,他已經試過很多這類小說,問我同樣的問題,我會堅持要他讀這本三部曲。
-
從最好的科幻作品到包含各學門的思考,要求讀者需要具備一定知識含量,心智成熟度和文學鑒賞力的門檻,這群用真金白銀打榜的全球科幻鐵粉,將《三體》齊心齊力拱上得獎寶座,讓冷門的科幻小說變成中國人與所有文學愛好者的焦點。
夾帶真實銷量,讀者口碑和群眾基礎,結合充滿張力和戲劇性的得獎話題,《三體》三部曲在每個層面都稱得上世界級的頂尖文學作品,不論在公開的亞馬遜平台還是在資深科幻小說迷的雨果獎中,甚至已超越科幻小說的標籤。
______
史上最華麗的三體名人粉頭清單,連奧巴馬都運用白宮惡勢力催更,現在跟上意見領袖們的腳步還不遲。
▌連國家級元首也在看
當初歐巴馬在看完《三體Ⅰ》後,意猶未盡,但當時美國市場只有《三體Ⅰ》,於是他請秘書寄電子郵件給劉慈欣要第二三部。「您好,美國總統歐巴馬先生看了您的三體之後,十分喜歡,能否發一下後續的作品,總統很著急。」
當時劉慈欣以為是別人的惡作劇,根本沒有當一回事。 直到後來美國外交部門找到中國外交部協調此事,劉慈欣這才意識到原來這不是詐騙。
▌中美市值最高之一的企業領袖群熱情推薦
-
這十年間,我推薦最多的是《三體》,沒看過的真的可以看一看,看完你就知道互聯網的戰略。
小米創辦人雷軍
-
最近在一部科幻小說中,我看到一段對於「四維世界」的描寫,僅在熟知的三維世界上疊加了一個維度, 整個宇宙立即變得無比遼闊、無比美妙。
騰訊馬化騰
-
我非常喜歡《三體》!強烈推薦!如果你也對歷史、虛擬實境、科幻小說感興趣,你會喜歡這本書的。
Facebook創辦人祖克柏
-
▌來自同為世界頂尖創作者身份的盛讚
《阿凡達》的導演詹姆斯卡麥隆為了《三體》,專程到中國與劉慈欣面談。 卡麥隆表示希望能獲得《三體》的電影拍攝版權,並提出了一個六部拍攝計畫。 但劉慈欣認為,以人類的能力和經驗,拍《三體》還是一件困難的事,因而婉言謝絕了。
榮獲四次雨果獎的文壇連續殺人魔(誤),地位崇高的大佬喬治R.R.馬丁,其最著名的作品是被改編為HBO暢銷影集《權力遊戲》的《冰與火之歌》,也給予《三體》極高的評價:
這是一本非同尋常的書,它獨特地融合了科學和哲學思考、政治和歷史、陰謀論和宇宙學,西方和中國歷史上的國王和皇帝在夢中的遊戲世界全混合在一起, 而警察和物理學家則在現實世界中處理全球陰謀、謀殺和外星人入侵。
喬治R.R.馬丁
-
小島秀夫是世界級遊戲製作人,他製作的遊戲具有原創性,備受業界推崇。日本人評價自己喜愛的東西常常會用一些極度誇張的字眼,可小島秀夫一向很節制。
但小島秀夫為日文版《三體》寫了他自己生平最為戲劇性又浮誇的腰封:
《三體》是一本奇蹟般「超級不可能科幻小說! 」,在普遍性、娛樂性、文學性三者之間拉鋸的拉格朗日點上所誕生的動態平衡。
小島秀夫
對了,順帶一提,美國版的第三部曲的腰封放上了時任美國總統歐巴馬給予的評價:「Wildly Imaginative」。日文版第三部曲的腰封,是拍出日本動畫災難三部曲《你的名字》、《天氣之子》、《鈴芽之旅》的新海誠所寫,他也一樣公開催更過。
這些不分國籍,在政治、商業與藝文不同領域,最傑出且最具有世界級影響力的人對《三體》的痴迷,是全世界科幻迷的縮影,劉慈欣揉合他們來自古老又神秘的東方古國對於宇宙的幻想,在「人類命運的最終歸宿」這道論文, 《三體》無疑給了一個令人著迷又滿意的解答。
______
即將大熱也可能炎上的世界級IP,吵翻天但說到底都是愛,Netflix原創影集即將於2024年3月21日在全球首播。


2020年9月1日,《三體》三部曲的版權方三體宇宙與遊族集團與Netflix共同宣布,已達成協議將共同開發製作《3 體》英文系列劇集。
官方消息裡,有著劉慈欣的一段話:
我非常尊敬和信任《3 體》英文影集的創作團隊,相信他們一定會為全球的《三體》愛好者帶來一系列精彩的視覺享受。我想講述的,是一個超越時間、超越國家、文化和種族邊界的故事,一個迫使我們思考人類共同命運的故事。
這就奇怪了,為什麼劉慈欣婉拒了詹姆斯卡麥隆的頂級好萊塢團隊翻拍,卻同意了Netflix的改編呢?
-
▌《三體》為什麼不能給好萊塢拍?
2019年,劉慈欣針對網友的疑問對其作出了解釋。 他認為:「好萊塢的科幻片,故事、背景可以複雜可以曲折,但主體不能複雜,必須黑白分明。《三體》違反了這條根本原則。」
-
▌那麼Netflix就可以嗎? 答案好像是可以的。
Netflix相對於好萊塢,並沒有那麼多條框框的限制,是一個更鼓勵自由創作的影視基地。這點從合作過的導演評價和預算沒有限制的做法,一再驗證Netflix具有更為開放包容的基因。
既然改編製作的Netflix金主看起來過關了,接著這些真愛硬核書粉更關心也更好奇的是Netflix要如何為本劇定調。
-
▌影集版的主題或說精神內核是什麼?Netflix請作答。
也許我們從2023年釋出的預告片中貫穿這100秒畫面,這是著名天文物理學家Carl Sagan卡爾薩根的一段話:
小時候,我們都怕黑 As children we fear the dark
世界上可能什麼都有 Anything might be out here
我們對未知充滿恐懼 The unknown troubles us
有人說我們不該太積極探索 There are those who say we should not inquire too closely
那片黑暗中可能潛伏的生物 into who else might be living in that darkness
最好不要知道 better not to know
但我們還是繼續探索 But we continue to search
生命尋找生命 Life looks for life
▌我就問,什麼樣的團隊有資格資格,動手改編科幻硬核神作《三體》,這題不好意思,這劇組還真有資格!
Netflix交由《冰與火之歌:權力遊戲》創作團隊操刀,製作班底則請到榮獲多座 EMMY艾美獎的創作人大衛班紐夫和 DB魏斯,他們攜手完成七季的《冰與火之歌:權力遊戲》。
至於被評為爛尾的《權力遊戲》,其實要怪原作者喬治 R.R.馬丁大佬十年都沒有寫完結局,是兩位金獎編劇也只能無奈編個大概。
這點疑慮將在Netflix版的《3 體》解決,因為《三體》原著作者大劉,這是劉慈欣本人被書迷的暱稱,和英文譯者劉宇昆⼀起加入擔任製作顧問。
-
▌所以,在Netflix影視版本的《三體》我們可以期待看到什麼?或者,得到什麼?
從2024年年初釋出的150秒正式預告片中,可以看出的是選角、原創角色、時間線、敘事角度、故事情節似乎都有與原著相左的異動,畫面上呈現更多的解謎和懸疑元素,最吸眼球的是那個銀色很像Apple Vision Pro穿戴式裝置,我都懷疑這難道不是蘋果置入的廣告嗎?

不過沒有關係,在2023年上半年Open AI,下半年Apple Vision Pro發表後,讓人工智慧和虛擬實境不再只是概念,而是能夠走入大眾的商品,這些早在2008年完成的《三體》作者劉慈欣腦中的小宇宙捕捉到。
隨著2014年美國版上市,打開北美科幻受眾,在2024年經由Netflix編成影集,這一片又一片的想像碎屑,經過16年時間引力的推拉游移下,落回到現實世界的拼圖,預告片中所展示畫面就像元神歸位,宛若真實降臨。
題外話,負責本劇配樂的是伊朗裔德國籍Ramin Djawadi,我非常期待他將為宏觀宇宙敘事《3 體》所營造的史詩曲風,《三體》是一本理性氣息特別濃厚的小說,而Ramin Djawadi的配樂,特別擅長對於劇情與人物情緒的堆疊和引爆,這是無法在閱讀小說中獲得的體驗,我不想錯過。
▌這些影視版改動的幅度會影響我的閱讀體驗嗎?我該先看書好,還是追劇呢?
即便會發生書迷與劇迷爭執不下的狀況,不過哪一本神作改編都是如此,如何保持血統純正?如何忠於原著精神?在3月21日上映後,顯然也會有許多討論和站隊。
但我想無論是《三體》的書迷,或是由Netflex帶進來新的觀眾,還有必須翻牆才能看到完整Netflix版的中國受眾,更重要的是,這個影視改編版本能否打開一個更宏大的宇宙?能否將所有人的心聲拋向任由想法馳騁的太空,又安然落回日復一日的地表生活。
即便有不同語言,國籍,立場,身份認同,囚禁在崩裂分裂隔離的巴別塔中,最終將人類連結起來的,是那份共同對未知的世界心馳神往的精神,是抬頭就能仰望的同一片星空。
______
非職業作家也沒有受過正統寫作訓練,劉慈欣本人很接地氣,還是個薪水小偷,利用上班時間摸魚寫完《三體》。
能夠寫出《三體》的劉慈欣到底是什麼樣的人物?非常平凡!平凡到就是你認知中的理工宅男。
▌從科幻愛好者到科幻創作者

今年61歲的劉慈欣,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年輕不少,他1963年6月出生在北京,在3歲時經歷文革隨著父親工作調動,舉家搬至山西省陽泉市,1989年他大學畢業以後,進入了一座央企發電廠,當時工作很清閒,他常與工友打牌,但因為老是輸,所以3個月後他就不打牌了。
從小就愛寫作的他,從科幻小說愛好者開始寫科幻小說作為消遣。
▌理性主義者教你如何面對現實「我不能逃避和脫離現實,就像我不能脫離我的影子。」
當時的劉慈欣沒想到第一部科幻小說《球狀閃電》居然一炮而紅,賣了3至4萬冊,還得到了3萬元的稿費。但直到《三體》巨大成功之前,他坦言這些小說還養活不了自己,所以他只能利用工作時間偷偷地寫,為此也不敢和別人交流,很寂寞,創意只能一個人自己想。
他不敢辭去工作,走全職寫作的道路,畢竟在中國,科幻市場是小眾,即使偶爾有一本書賣得好,也無法保證下一本書能繼續火,他要養家,需要穩定的工資。
更慘的是,中年失業危機在2009年到來,46歲當他寫到第三部曲的時候,發電廠因為被美國人收購竟然要關閉了。
劉慈欣就天天待在家,幾乎處在半失業狀態下完成,當時《三體》第一部和第二部在中國的銷售表現並不好,也還沒有翻譯成英文。
▌伸手不見五指的夜晚仍有星星在閃耀
這讓他的小說有一種滿滿的勞動底色,還有一種掙脫不了的困頓感,仿佛你做了很多,努力了好久,卻離開不了那個充滿了煤氣味的發電廠,只有抬頭仰望星空讓想像力去抓住深遠無垠的宇宙。
這就是劉慈欣在大眾視野中的摸魚打工人形象,他一邊在山西省陽泉市的娘子關發電廠擔任電機工程師,一面利用業餘時間出版了13本小說集,
說「勵志」呢?好像又不該鼓勵這種薪水小偷的行為,說「熱情」呢,他又有點那個,哎,我都是為了錢低頭的味道,和一般人一樣煩惱生計,這股平凡又真實的地氣,就像隔壁大叔般的親切,或許這就是書迷暱稱他大劉的原因。
我們生活在哪裡和思想的漫遊是兩碼子事
《三體》作者劉慈欣
除了出差,他不曾離開娘子關,「我的工作忙起來也是很忙的,閒的時候就比較閒,我自己一個人一間辦公室,不忙的時候就構思一些情節,下班回家後就熬夜到兩點多,寫個三千字到五千字。」劉慈欣這樣說。
娘子關是一個十分閉塞的地方,沒有書店也沒有圖書館,為了找到參考資料,他必須坐上顛頗的火車到北京,才能查閱相關資料。對他而言,這也沒什麼,因為他發現「只有在走路和坐車的時候,思考才會活躍一些。」
即便在他因為《三體》轉譯成多國版本後,取得世界性的成功,也依然平實,名氣並沒有讓他膨脹,有名人見到他,直接說《三體》看了三遍,他卻回說:「就簡單一本科幻小說,不需要看那麼多遍的。」
在接受德國記者訪問時,被問到「你的生活發生了哪些改變?」他的回答是這樣的「跟你們想像的反正不一樣,我生活在中國的一個五線城市,那裡的人對科幻不感興趣,我沒有受到多大的打擾。」
______
至於打動我的關鍵性因素(誰問你!)是那篇開啟新世界大門的美國版作者後記,我想,也許也能為你打開這扇門
身為中國人,劉慈欣卻在美國最早獲得最廣泛的認同與極高的讚譽,他專程為了2014年發行的美國版寫了一篇後記,中國版的讀者是看不到的。
這篇後記溫柔大度,充滿人文情懷,文字還特別優雅洗練,跟《三體》本文陰暗沈鬱的劇情,八分粗礪,九分接地氣,十分口號式的語言,就像是兩種不同人格寫出來的內容。
想想也能理解,當時他於2006年至2010年間白天工作晚上寫作,出版了還賣不好,後期還有失業的恐懼,是我也會萌生「毀滅吧!世界」的念頭,希望有高等文明的外星人快來攻打地球結束一切,但結合在一起看,能真實地反映作者本人思想。這篇美國版作者後記之後收錄在他於2015年出版的《最糟的宇宙,最好的地球 — 劉慈欣科幻隨筆集》,有興趣的朋友不妨找來看看。
最後的最後,希望上述分享能夠解答各位關於《三體》原著及改編影集的疑慮,很可惜我過去念的是法律系與商學院,甚至還不是啟迪人心的文學院,很難提供給大家更高深的物理學、天文學、人類學、社會學、哲學、歷史知識,期待有更多專業背景的參與者為大家提點《三體》豐沛的知識背景。如果還沒看過原著,請趕快給我去讀,追劇也可以,沒關係的都一樣。
對我來說,文學就是文學,寫實也好,科幻也好,通俗也好,經典也好,只要願意讀下去,沒關係的都一樣,因為,我想文學不只源於生活,一個有靈氣有才華的作家是全人類的資產,他能夠帶領個體探索生命體驗,還能透過故事,用創造力與想像力穿透群體的意識疆界,往未知無畏地前進。而貪心又孩子氣的我好想跟大家討論耶,想找找三體宇宙哪裡還有碎片沒有撿起來(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