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片名 | 絕命大平台 (臺).饑餓鬥室 (港).飢餓站台 (中)
外文片名 | The Platform (英語).El hoyo (西語)
發行年份 | 西班牙.2019
–
在超現實的恐怖囚室中,因為食物有限,眾多囚犯被迫在「挨餓」與「泯滅人性」間做選擇。每層牢房配有兩名囚犯,他們共用一個極其簡陋的開放式空間。上層享有優先開動的特權,食物平台一層一層向下遞送,下層的人只能分到上面樓層的剩菜,在資源有限的狀況下,最底層的人甚至面臨只有吃掉室友,才能活命的瘋狂局面。 ⟪絕命大平台⟫ (The Platform)片長約94分鐘,充斥大量對白與殘暴畫面,一眨眼就可能錯過重要細節與線索。本文將逐一解析常見的疑問,探討電影背後驚人的意涵。
–
⚠️ 大量劇透,歡迎看完影片後再閱讀 ⚠️
–
► ⟪絕命大平台⟫ 由NETFLIX發行,會不會又是一部大雷片?
本片絕對是近年最讓人驚豔/嚇(!)的驚悚作品,2019年有兩部非看不可的警世經典,分別是韓國的 ⟪寄生上流⟫ (Parasite)與西班牙的 ⟪絕命大平台⟫ ,它們恰巧都以社會階級與貧富差距為主題。 ⟪寄生上流⟫ 透過兩個生活條件懸殊的家庭,帶出韓國日益惡化的社會問題。出生貧寒的兄妹,即使完成大學教育,依然無法扭轉命運,只能接受低薪與取代性高的工作,最後全家人鋌而走險,透過詐欺手段力求翻身。 ⟪絕命大平台⟫ 則用超現實的「絕命坑」,赤裸呈現底層群體所面臨的困境與剝削。絕命坑有兩個重要規則,首先不論你在哪個樓層都無法儲存食物,否則該樓層的室溫會急速上升或下降至讓人無法忍受的溫度,此外每月都會重新隨機分配樓層,這一切無關乎個人表現或努力。
–
本片導演Galder Gaztelu-Urrutia表示:
「這部電影旨在揭露社會現況,而非站在特定立場勸世說教」。
–
在一個人吃人的環境裡,你選擇吃人還是被吃?
市儈的老屁股 相信體制的理想主義者 積極改變現況的行動派
► 吃相難看的老屁股 VS. 相信人人都有「教化可能」的理想派
主角葛蘭(Goreng)先後與三名室友同房,他們分別代表三種價值觀,第一個上了年紀的男性,就像那些仗著資歷在公司倚老賣老的老屁股,他對公司制度暸若指掌,整天想著早日退休養老,最怕不必要的麻煩,只要不佔人便宜,就會感到渾身不對勁。在食物足夠的情況下,他與葛蘭相處融洽,多虧他對「絕命坑」的了解,葛蘭很快便熟悉囚室環境與規則。「上層的人才懶得理我們,我們對下層的人也不用太客氣」是老人的處世哲學,他會在餐後向下吐口水,為了個人利益,他更可以馬上翻臉不認人。
第二位是在「絕命坑」服務多年的女性工作人員,從她口中我們得知,原來「絕命坑」的正式名稱叫做「垂直自我管理中心」(Vertical Self-Management Center),她自認對體制有足夠的了解,更堅信制度是公平的。對她來說,人性的貪婪才是問題所在,她除要求自己嚴守各項規則,也呼籲大家自我節制,只拿定量的食物,她希望透過與葛蘭合作,打造一個人人有飯吃的環境。她猶如一名忠貞的基層黨員,滿腔理想與熱情,只是她對制度的了解與真實狀況相去甚遠。若說她最後因為內疚而選擇輕生,不如說她無法接受在體制內工作多年後,才發現自己對絕命坑一點也不了解。
黑人室友是個行動派,他相信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等待可以鹹魚翻身的機會。當葛蘭意識到體制內不可能發生自發性的改變時,他向黑人室友提出一起發動革命的建議,黑人室友認為向下走只是死路一條,打算靜待下一次更接近頂層的機會。面對第五層的嘲諷,黑人改變心意與葛蘭一起離開舒適的第六層,展開一場試圖改變體制的征程。
–
► 革命的殘酷與妄想
葛蘭與黑人室友皆具備革命者的人格特質,他們都是有主見的人、不畏懼衝突對立,最重要的是,他們都相信自己有機會改變現狀。葛蘭當初決定帶著西班牙經典名著《唐吉軻德》進入絕命坑,讓前兩名室友對他嗤之以鼻。老人選擇一把鋒利的刀,符合他市儈務實的性格;女人帶著寵物,讓自己處在一個充滿愛與信賴的環境。直到撕下書本內頁充飢,葛蘭才正式走出知識份子的象牙塔,親身體驗現實社會的殘酷。《唐吉軻德》講述沉迷於騎士小說的主角,嚮往著早已不存在的騎士生活,他將自己命名為唐吉軻德。崇尚自由公義的唐吉軻德,一心想要解放遭受迫害的人們,雖然立意良善,卻因分不清幻想與現實,與他的農夫跟班搞出一連串蠢事。葛蘭的處境似乎與唐吉軻德的故事相去不遠,與其他觸犯刑罰法律的罪犯不同,葛蘭當初為了想要戒煙與一紙證書,主動面試爭取進入絕命坑的機會。
革命的口號不難喊得響亮,實際代價卻是超乎想像地高,這場改革雖然是針對不公不義的體制,最大的阻力卻是來自拒絕改變現況的囚犯。途中有人質疑兩人的正當性,拒絕放棄身處上層的既得利益。黑人被舊識怒嗆,說他如今成了葛蘭的黑奴,企圖分化兩人關係。後來遇到智者開釋,要他們強化革命的合理性,先試著以理服人,說不通再用武力解決。智者要他們把奶酪當成訊息,原封不動地送回中央廚房。為了完成使命,不配合的囚犯一律被打得頭破血流,直到他們遇上一組更加威猛暴戾的對手,讓兩人身受重傷奄奄一息。
–
► 最底層的小孩真實存在嗎?中央廚房最後是否收到訊息?
亞洲女人發瘋似地遊走於不同樓層間,無所畏懼地衝撞體制,很多人以為她在尋找一個不存在的小孩。事實上333層可以儲存食物,照理來說,女人每個月只要帶著食物下去一趟,就能確保小孩不會挨餓、不受騷擾。小孩象徵著只有少數人才能看見的希望,劇中人物對孩子的看法,代表他們對「希望」的態度。第一個老人只關心自己的處境,冷眼旁觀女人脫序的行動。第二個女室友堅信亞洲母親在說謊,在她自認熟悉的體制之前,別人口中的希望不過是不堪一擊謊言與幻想。葛蘭多次對懷抱希望的女人伸出援手,即使他與黑人室友誓死捍衛奶酪,最後仍讓小孩享用,葛蘭甚至想要親自護送孩子回到最高層。直到最後,葛蘭才接受「成敗卻不必在我」的道理。
雖然小孩吃掉奶酪,本片中段仍穿插中央廚房收到奶酪的情節,代表他們確實曾收過完整無缺的奶酪。這無疑是智者的策略奏效,深思熟慮的智者相信,革命訊息必須持續一致才能引起關注,他要葛蘭與黑人以奶酪為訊息 — 顯而易見的,先前已有人接受智者建議,進行過類似的革命,且成功將奶酪送回上層。然而中央廚房的反應,無疑是本片最讓人震撼的情節,整個廚房團隊,上至主廚下至助手,對體制內真正的問題視而不見,認為東西沒人吃只是品管不佳。銀幕前的觀眾就像中央廚房的一員,每天準時打卡上下班,期勉自己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鐘,只求將份內工作做好,其他的事一概不去多想。這種「做好自己份內工作,只求問心無愧」的心態,正是造成社會疏離、長久忽略弱勢族群的主要原因。

► 結局是什麼意思?
葛蘭最終犧牲了自己,跟著早已身亡的室友走入黑暗。(本片色調代表不同情境:絕命坑內為綠色調;在絕命坑外的面試廳與中央廚房轉偏黃色調;紅色代表睡眠、麻醉氣體與幻覺等讓人意識不清的時刻;黑色則代表死亡。)
人生難免面對離別時刻,畢業後我們離開校園;當兵總有退伍的一天;就算在一家公司待上數十年也得擇日退休;人生在世即使無病無痛,免不了要蒙主寵召。校園生活、軍旅生涯、公司行號,乃至國家都是一座又一座的絕命坑,在不同的環境中,有不同的規矩要遵守。我們都有自己的處世哲學。不管你做出什麼選擇,生活從來都不會只有歡聲笑語,它驚濤駭浪的程度往往超出我們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