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年前(2001)的10月23日蘋果正式發表全新商品iPod,這款音樂播放器在當時掀起一波數位音樂革命,它的包裝盒上貼著「Don’t steal music」貼紙。1990年代唱片產業蓬勃發展,網路上非法分享盜版MP3音檔也成為新趨勢,甚至多次出現專輯還沒有正式上架,已經可在網路上供人任意下載的慘事。iPod讓樂迷可以透過iTunes平臺付費下載檔案更小、音質更佳,且附上曲目與數位封面的歌曲,這種模式在樂迷間風行了好一陣子。你喜歡音樂嗎?你都怎麼播放最愛的音樂?上一次你為音樂花錢又是什麼時候?
–

–
► 數位化不只改變音樂聆聽方式,也讓很多東西轉瞬消失
音樂是一門看不到也摸不著的藝術,數位化的浪潮為音樂產業帶來幾次翻天覆地的改變。從供應鏈的角度來看,數位化讓黑膠唱片、錄音帶卡匣、CD、MD等實體發行日漸式微。唱片行老早消失在各大重要商圈中,網路串流平臺成為樂手今天宣傳打歌的主戰場,這除了大大降低唱片公司的舖貨成本,也改變消費者認識新音樂的途徑。
–
對喜愛收藏實體音樂發行的樂迷朋友來說,四處蒐集不同版本,是一個極富挑戰性與樂趣的過程。新一代愛樂者連黑膠唱盤、Walkman、MD與CD隨身聽都沒看過,又怎麼會知道光是CD型式,就可能有「一般版」、「Digipack版」、「亞洲獨佔盤」、「全球首發雙碟豪華版」與「官網限定親筆簽名豪華至尊套裝」多樣選擇。蘋果的iPhone改變了人類的通訊方式,同樣由蘋果開發音樂播放器iPod與iTunes數位音樂付費下載平台,為音樂產業帶來第一波數位革命。雖然2001年上市以來,iPod獨領風騷好一陣子,但改變來得又急又快,市場上很快又出現更方便的數位音樂串流服務,相較於實體唱片與付費下載平臺,音樂串流服務具有簡單方便與便宜的優勢。2006年音樂串流龍頭Spotify在瑞典成立,唱片公司從最早的懷疑反對,一直到今天展開雙臂接受,Spotify、Apple Music、YouTube Music、KKBOX或LINE MUSIC為音樂產業帶來第二波數位化革命。數位音樂串流服務興起,讓過去販售「商品」的通路思維被迫調整為「服務」導向,一直走在前面的蘋果也只能調整策略,在2019年6月3日正式宣佈iTunes下臺一鞠躬,改由Apple Music、Podcasts與Apple TV等三個不同app替代。除此之外,這波革命甚至影響了汽車產業,Tesla率先推出不帶CD播放系統的汽車,其他汽車大廠也紛紛陸續跟進。
–

–
► 演算法與歌單取代音樂收藏
當我們決定今晚宅在家看部電影,不再是從DVD或藍光片中選出一片光碟,而是打開NETFLIX或是MOD頻道。當我們想用音樂營造氣氛,不再是從CD堆中翻找那些有點磨損的專輯,而是連上Spotify。你又怎麼認識新音樂呢?以前大家按照筆劃字數或是英文字母,在唱片行中走過一個又一個陳列架;iTunes時代按照音樂類型在電腦前瀏覽唱片封面;今天則是等著音樂串流平臺主動送上推薦歌單,演算法確實給人不少驚喜。
–
實體發行與iTunes時代,聽音樂是一種草率不得的選擇,它可能讓你連續好幾餐都只能吃泡麵。因為每一首歌、每一張專輯,都要從口袋掏錢結帳,想要的越多,聆聽成本就疊得越高。今天的串流音樂服務則是截然不同的模式,即便做為一個非付費會員,你仍有機會在廣告間接觸到不同音樂。實體唱片的發行正式進入小眾市場,成為死忠樂迷對樂手表達支持的一種方式,10週年、15週年,甚至是30週年紀念限量版推陳出新,資深樂迷可以很輕易在樂隊官方商城中(跨海)下單結帳,這卻讓傳統唱片行更難生存。
數位化除了讓唱片行老闆常常重新思考人生,也對整個音樂產業帶來負面影響。為了讓串流品質更穩定,壓縮音檔變成常態,以前產品規格決定了音樂品質,現在則是便利至上。如果你是個音響發燒友,仍有機會在串流世代選擇Hi-Res高解析串流音樂方案,只是在硬體音響設備上仍需升級整合,它所需要的專業知識與財力,絕對稱不上便利。
–

–
數位化的潮流下,音樂產業已經回不去了,過去省吃儉用所買的音樂收藏,或是曾經陪伴我們多年的音響設備,雖然已成小眾選擇,卻不折損它們的價值。今天在家上網,動動滑鼠就可以盡覽大英博物館的重要館藏,不代表我們就該放下對倫敦的嚮往,親臨現場觀看那些跨時代的藝術真品,仍是無法取代的體驗。實體音樂收藏無法增值變現,還要佔據你的生活空間,不過當你親手翻閱印刷精美的圖冊,會發現內頁照片與插圖設計是音樂的視覺延伸,CD殼上的刮痕與污損是歲月獨一無二的刻印,或許能讓你想起某個下午的爭吵或是噁心情話。實體發行讓音樂不再是一門看不到與摸不著的藝術,雖然只是難成氣候的個人興趣,更難創造流量。數位化讓實體成為邊緣,我們邀請你跟我們一起,用數位的便利發揚實體的美好。
因為小眾,所以更不能走散,手牽著手或許我們可以從最外緣圍成一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