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帝國大審判》帶你認識德國無人不知的女大生蘇菲.索爾,挺身對抗納粹暴政,迎來讓人崩潰的殘酷結局

by | 2021.10.18 | 影視, 評論

中文片名 | 帝國大審判
德文片名 | Sophie Scholl – Die letzten Tage
發行年份 | 德國.2005


片尾陽光從窗外灑落,蘇菲回過頭對著哥哥說:「陽光依舊燦爛。」

▶︎ 德國家喻戶曉的反極權象徵

2021年的德國媒體上可以看到很多關於蘇菲.索爾  (Sophie Scholl)  的專題報導,100年前她誕生於德國小鎮福希滕貝格(Forchtenberg),想要了解德國文化,就必須認識蘇菲.索爾這個象徵自由人權與勇氣的名字。近年德國才剛發生一起與她有關的爭議事件,2020年11月21日一名22歲的德國女生,在漢諾威市區的抗議活動中自詡為蘇菲。她說:「我覺得自己就像蘇菲,因為這幾個月以來,我十分積極投入反對運動中,我發表演說抗議政府因應新冠疫情頒佈的社交禁令,我上街抗議,我發放傳單,昨天開始申請集會活動……。」


上面這段抨擊疫情期間社交禁令的公開談話,被上傳至社群媒體,最後成為德國新聞中的重要議題。影片中清晰可見,這個女生的演說一度被打斷,一名男保安走向臺前,脫下了身上的背心說:「我不願意為這種腦殘言論維護秩序!這根本就是在粉飾大屠殺的罪行!」。這個事件在德國引起軒然大波,因為上街遊行,舉旗抗議政府制定的社交禁令,完全不能與蘇菲當初所面臨的極刑相提並論。

蘇菲究竟是誰?其實關於她的故事,至少已被改編成三部不同的德國電影,今天我們將回顧2005年發行的《帝國大審判》 (Sophie Scholl – Die letzten Tage)。當年本片上映後,得到德國媒體一致讚譽,除了在德國境內各大影展連連獲獎,更入圍角逐2006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項。

⚠️本片為真實歷史事件改編,以下文章內容將描述事件內容與相關人物判刑結果,若擔心影響觀影樂趣,歡迎看完電影後再閱讀文章內容⚠️

▶︎ 用良知衝撞國家律法的女大生

正如德文原文片名揭示,電影鏡頭始終停在女主角蘇菲身上,描寫1943年2月她生命最後幾天的時光。我們看到她與哥哥還有其他學生組織了一個叫「白玫瑰」團體,透過發放傳單的和平手段,呼籲德國人民集結起來,反抗希特勒的極權暴政與前線戰事。電影開場沒多久,就見到蘇菲與哥哥冒險進入校園發放反戰傳單,接著兩人被捕入獄並隔離偵訊,兩人站上法庭受審,最終被判處死刑,並在當天行刑。蘇菲與反戰團體「白玫瑰」是德國歷史教材上的重要一章,導演並未對蘇菲個人的生活背景,或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生活做出過多著墨,他假設觀眾都十分了解這段歷史,也清楚戰爭與極權統治的可怕。

蘇菲與偵訊官關於人權的辯論,是全片的重點。蘇菲陳述她與親生哥哥漢斯(Hans)為何採取平和手段,冒險進入校園發放傳單。她相信人的良知應該凌駕於法律之上,偵訊官不以為然地斥責道,若是無人遵守國家律法,卻只按照自己心中那把名為「良知」的尺行事,豈不天下大亂!蘇菲進一步解釋,法律會因為時間與主政者變遷,但是人的良知是可用來衡量是非善惡的永恆標準。這段距今將近80年前的往事,直到今天仍是德國教育中的重要章節。雖然過去已有不少以蘇菲為主角的影視作品,但是導演透過大量文獻資料與訪談調查,拼湊出蘇菲如何在生命的盡頭,捍衛她深信的人權價值。

恐懼是一種無法逃避的情緒,再勇敢的人也會感到害怕,可以義無反顧、捨身取義,只因為無法欺瞞自己的良心。

▶︎ 德國歷史上最發人深省的一場審判

蘇菲勇敢的形象早以深植人心,她最後站在咄咄逼人的法官面前受審,也能無畏無懼地針鋒相對。死刑宣判後,她以為自己還有一段時間,卻被獄卒告知當天就會處決,她才流下痛苦的眼淚。片中法官蠻橫的判決風格,或許會讓你想起現實生活中,某些緊握權力且不容他人挑戰的「權威」。不過對戰爭的殘酷、極權政體對人民思想的箝制、一個人面對死亡的恐懼,我們可以體會多少?試想蘇菲與哥哥看見身邊同齡的人,穿上軍服為了希特勒口中的國家理想,與同樣年輕但是素未謀面的陌生人在戰場上相互廝殺;看著瘦弱的病童唱著歌,滿懷希望擠上開往集中營的火車,卻渾然不知即將面臨被無情殺害的命運;這些無辜被送向死亡的人,曾經愛著別人,也被深愛著。多數人卻因害怕衝突,所以選擇視而不見,保全自己與自己深愛的人。

如果你願意相信「道德良知」足以讓人明辨是非,那表示你對人性仍懷抱希望,這樣的你,肯定知道生命的可貴。而在這個前提下,決絕地放棄個人的生命,是一件多麼恐怖的事?畢竟誰在直視恐懼後,還能保有勇敢與驕傲?

蘇菲與哥哥漢斯的真實檔案照片,取自美國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博物館官網檔案照 (The National WWII Museum)。


「陽光依舊燦爛。」
這是蘇菲上斷頭台前,對哥哥與這個世界所留下的最後一句話。

繼續發聲的意外

繼續發聲的意外

⫸ 數位時代的實體收藏家 ⫷ 小眾品味 ⦙ 堅持文字創作 ⦙ 迷戀實體發行的美好  ▌曾任台北之音專欄作家,為國際唱片公司撰寫多年文案,相信音樂與電影不只是音符與光影,實體發行是大師創作理念的具體延伸。一直到今天,都在學習對抗來自必收經典與斂財式商品的誘惑。